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结构设计说明沉降观测要求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结构设计说明沉降观测要求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观测点的设置:观测点的布置,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,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。测量宜采用精密水平仪及钢水准尺,对第一观测对象宜固定测量工具和固定测时人员,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。
总之,观测点应设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征的地点。
根据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》(JGJ 120—2012)的规定,基坑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。基准点设置各类水平位移观测、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外,且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个。
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,应按设计要求,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。
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四角、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、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。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该视线开阔,没有遮挡,有良好的通视条件。
沉降观测规范要求:沉降观测的次数、观测期限、沉降观测的仪器、观测方法、观测点的设置。沉降观测的次数 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,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。
施工单位需要侧重于施工过程出现的沉降问题,特别是沉降对于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影响,在观测频率上应当高于第三方观测,而且要要针对性。
观测时间的要求:建(构)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,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,其他各阶段的复测,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,不得漏测或补测。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。
沉降观测规范要求如下:对于深基础或高层、超高层建筑,基础的荷载不可漏测,观测点需从基础底板开始布设并观测。
一般来说根据实际情况来定高层建筑主体施工期内每层一次,主体封顶后一年内,每三个月一次;主体封顶后第二年,每半年一次。一般沉降稳定无需再行观测。一般建筑观测不得少于5次。
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。视线长度宜为20-30米,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.5米,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。
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,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-30米为宜,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。通常情况下,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。
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,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-30米为宜,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。通常情况下,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。
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四角、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、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。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该视线开阔,没有遮挡,有良好的通视条件。
②观测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量资质(如已使用工程沉降观测应具备乙级以上资质),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应达到II级水准测量。
水准基点的设置: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,宜设置在基岩上,或设置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。水准基点的位置,宜靠近观测对象,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。
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四角、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、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。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该视线开阔,没有遮挡,有良好的通视条件。
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,应按设计要求,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。
为了能够反映出建(构)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,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。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,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-30米为宜,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结构设计说明沉降观测要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结构设计说明沉降观测要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3801085100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dbzz.cn/yundongyangsheng/gcw/8722.html
相关热词:
时间:2024-02-04
时间:2024-02-06
时间:2024-02-07
时间:2024-02-24
时间:2024-02-14
时间:2024-02-21
时间:2024-02-19
时间:2024-02-15
时间:2024-02-24
时间:2024-02-25
时间:2024-02-05
时间:2024-02-17
时间:2024-01-31
时间:2024-02-19
时间:2024-02-03
时间:2024-01-31